自然博物馆如何接住“博物馆热”的热度

 

当前,“博物馆热”不断升温,线下打卡盖章、线上“云观展”活动已成为社会潮流。越来越多的人将博物馆作为必去的“打卡点”,博物馆游热度持续攀升,“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成为潮流,热门场馆常常一票难求。自然博物馆如何接住“博物馆热”的热度让远古化石更鲜活地走入人们的生活?

作为公共文化场所、历史文化的聚集地,博物馆具有教育、科研和收藏等多种功能,是向社会公众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多地博物馆2023年度接待人数创历史新高,2024年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数同比增长 98.6%。“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折射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喜爱以及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也得益于博物馆紧跟时代发展,创新方式优化服务,加之博物馆工作者、研究者、策展人等辛勤付出,博物馆在科技赋能下更具吸引力,“博物馆热”扩容队伍中更增添了青春力量。

自然博物馆要保持“博物馆热”的热度,让博物馆发挥更大作用和价值,须在自然教育上下功夫。

IMG_256

 重庆自然博物馆来源:重庆自然博物馆

 

1、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是指通过亲近和体验自然的方式,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欣赏自然,激发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热情,增强保护自然的能力,从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古代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来了解自然规律,并将积累的知识技能传承给后代,这可以算是自然教育的萌芽。在今天的现代教育理念下,自然教育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各国得到广泛发展。在一些国家,自然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2、博物馆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学校教育、野外考察、自然博物馆参观等。博物馆自然教育是通过博物馆展览、教育活动、讲座等方式向公众进行自然教育的一种形式,一般以展示和解释自然标本和模型、模拟自然环境和呈现自然现象等方式来激发观众对自然的兴趣和热爱,从而达到自然教育的目的。

与传统自然教育相比,博物馆自然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博物馆自然教育以博物馆展品为主要内容,展品精挑细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第二,博物馆展品精心展陈,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便于观众全方位观察,更容易深入人心,引发观众的兴趣和共鸣。第三,博物馆自然教育背后有科研力量支撑,具有更强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IMG_256

 成都自然博物馆来源:红星新闻

 

3、我国自然博物馆自然教育

对自然博物馆来说在科学、有趣的讲解上花功夫,努力将专业的自然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精神食粮,使游客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是“圈粉”的必杀利器之一。国内多家博物馆在自然教育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本文重点介绍几个博物馆仅供参考。

3.1国家自然博物馆

“自然说”教育活动是由国家自然博物馆讲解员团队策划实施的针对青少年的自然教育专题活动。该活动突出“以自然放松的状态轻松开心地说”的主旨,增加了很多与受众互动交流的设计,摒弃了之前以知识灌输为主的讲解方式。活动引导受众来说出自己的自然的想法及在自然中的发现。突出观众是活动参与主体,讲解员仅发挥主导作用的理念,把话语权交给每一位观众。

“自然说”不仅有轻松自然说意思,还有大自然在说的意思。活动选择分享的内容都是大自然中最新的发现,最能与公众产生共鸣的内容。例如《最强大脑》《动物建筑师》《探秘金刚之谜》《植物大反攻》《恐龙足迹的秘密》等内容。项目组还原创设计研发了专属教具,为了在活动时能更直观生动地解决问题。

IMG_256

 国家自然博物馆来源:国家自然博物馆

 

3.2上海自然博物馆

“我的自然百宝箱”教育品牌是由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面向全龄段公众发起的,以“走近自然、发现自然、记录自然”为主要参与方式的品牌活动。该项目基于“公民参与科学”的理念,以物种多样性调查的科研项目为基础,搭建集音频录制、智能识别、随手拍摄、物种信息上传为一体搭建的“听见万物”小程序作为数据收集和资源整合平台,在线邀请专家给公众答疑释惑,培养公众“观察、提问、猜想、实验、结论”的科学思维以及对科学方法的认知能力。采用包括科普推文、教程视频、讲座、工作坊、科学调查、展览展示等多元的教育活动形式,鼓励公众走近自然、观察自然并记录自然;联合政府、行业博物馆、中小学校、科研院所、自然教育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发起,汇聚成多角度多渠道的科普宣传力量,进而形成了以“科学传播+科学研究”并行的公众参与科学的新模式。

IMG_256

 上海自然博物馆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旅游频道

 

3.3重庆自然博物馆

“遇见自然,行走科普”自然教育品牌项目是重庆自然博物馆依托已建成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载体,探索出的博物馆研学游教育教学新模式。项目推出的“多维课堂”,针对不同年龄层,设计适用于中小学生的系统科学课,该项目共计开展《化石小猎人》《飞羽寻踪》《缙云识草记》《一带一路—寻龙记》等活动305场、举办专家及主题科普讲座20余场次、馆校共建10余家、科普巡展20场,活动受众10万余人,广受好评。

IMG_256

 重庆自然博物馆来源:重庆文艺网

 

3.4大连自然博物馆

大连自然博物馆创新性推出了以“走近博物馆、探索大自然”为品牌的系列科普活动,利用大连自然博物馆在古生物、动植物方面雄厚的资源优势,开展了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小植物学家兴趣班、百科竞答活动、灯谜竞猜、博物馆嘉年华、科普小庙会、“魅力草原”儿童盛装舞会、博物馆探宝夜、博物馆恐龙夜、鉴宝大会、恐龙蛋·诞恐龙舞林大会、自然寻宝记等400余场主题活动,指导孩子们开展各种DIY项目,制作蝴蝶标本、植物叶脉书签、基因手链、手工香皂、化石涂色、翻制化石模型、压制徽章等趣味科学实验,上万名青少年因此受益。

进一步增强了自然博物馆的教育和传播功能,提升了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使得博物馆成为社会科普教育的前沿阵地,推动了区域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了自然博物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IMG_256

 大连自然博物馆来源:大连自然博物馆

 

3.5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

自贡恐龙博物馆是在“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上建设的大型遗址类自然博物馆。“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作为世界三大恐龙遗址博物馆之一的自贡恐龙博物馆更是火爆“出圈”。馆内打造沉浸式互动等18项活动,还打破时间界限开启“夜游模式”。寻找隐藏的“神秘宝物”、与恐龙专家面对面、探秘神奇恐龙世界……2015年以来,自贡恐龙博物馆每年都会举行“穿越侏罗纪·恐龙奇妙夜”群体夜游活动。

IMG_256

 自贡恐龙博物馆来源:自贡恐龙博物馆

 

3.6迁安市博物馆

近些年,迁安市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在线上线下举办了“我们的节日”主题研学活动,盘活馆内资源;开展了“行走的博物馆”主题活动,深入到学校、社区、镇街等开展宣传教育。今年春节期间,迁安市博物馆举行了“嘉年逢盛世 祥龙报春来”线上主题研学活动,将馆藏文物中含有“龙”元素的文物以照片加简介的形式发布在博物馆公众号上,并邀请迁安市级非遗剪纸传承人张文芳和迁安市级非遗皮影雕刻技艺传承人郭宝,以视频方式向大家讲授非遗技艺,让博物馆资源“活”起来“火”起来。

IMG_256

 迁安市博物馆来源:迁安市博物馆

 

3.7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

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占地面积约 120 亩,总建筑面积约 7.3 万平方米,是一座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系统普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以及进化论知识的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目前馆内陈列的展品总计约 6000 件,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展品中不乏珍品,包括世界唯一的中华猛龙骨架标本,已知时代最早完整保存的有颌鱼类——奇迹秀山鱼,世界极少数三维保存的天山哈密翼龙蛋,大陆漂移的证据——水龙兽,以及世界上脸最长、个体最大的马——埃氏马头骨等化石标本等。

中国古动物馆为了让化石“走出库房”,活起来、转起来、动起来,向公众系统普及古生物学等知识。博物馆分期举办不同主题的特展、科普研学活动,丰富观众的感受和体验,5D 影院和飞行影院也将陆续开启。

IMG_256

 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来源: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

 

3.8辽宁朝阳鸟化石地质公园博物馆

朝阳化石谷是全国极其少见的建立在化石遗址上的景区,记录了跨越亿万年时空的晚侏罗纪到早白垩纪时代的演化史,再现了完整的远古热河生物群。为游客呈现了化石世界中最绚烂缤纷的生命奇迹,近期朝阳化石谷迎来全国各地研学高峰。景区共分为三个区域:化石文化区、化石科普区、化石体验区,包含古生物博物馆、恐龙挖掘现场、达尔文广场等展馆和设施。此外,景区内还设有赏石艺术馆、古植物展厅两个专题性展馆和化石劈拆场、化石采集挖掘现场、化石修复室、达尔文课堂等各种科普场所。

化石谷是古生物学普及和教育的重要基地,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在古生物化石科普教育、古生物学研究,以及宣传化石文化、保护珍稀古生物化石资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IMG_256

 辽宁朝阳鸟化石地质公园博物馆来源:化石网

总之,自然博物馆要立足自然文化根基,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突出特色教育内容,提高观众参观体验感。要强化科技赋能,广泛运用数字化技术,创新博物馆叙事方式,增加体验式逛馆、社交式逛馆体验,使藏品在大众心中更“活”。要善于抓住社交媒体传播风口,运用多样式的互动,将博物馆热度扩散得更快更广。

 

主要参考文献:

1、 高源, 侯迎. 自然博物馆与自然教育. 森林与人类. 2023, (06): 133-135.

2、郭韵. 延续“博物馆热”须强化内功. 四川日报, 2024, 005: 1.

3、李丹琳. 赴一场远古之约 感悟生命的演绎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印象记. 金融时报, 2024, 005: 1-2.

4、马思雯, 马思怡. “两创”助“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文化产业. 2024, (07): 19-21.

5、孙春艳. 如何接住“博物馆热”的热度. 吉林日报, 2024, 002: 1-2.

6、王云娜, 宋豪新, 管璇悦, 曹文轩. 寓教于游的科普 寓学于行的课堂. 人民日报, 2023, 007: 1-3.

7、赵妍, 刘哲. 博物馆主题类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以上海自然博物馆生物多样性主题月为例.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2, 8(4): 102-108.

8、周飞飞. 万古光阴石上回眸——辽宁朝阳古生物化石百年科学探索助推文旅产业发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3, 003: 1-4.

 

专注地学文旅事业 · 共创地学产业生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