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博物馆数字化展览路径

        数字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趋势之一,以 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的面貌,也为博物馆的知识传播与公共服务提供更多可能。

img1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虚拟展厅(来源:内蒙古自然博物馆)

 

1、博物馆数字化背景

国内博物馆数字化进程具有坚实的政策基础。早在2012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指出“加快现代科技应用步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重要指示在全社会激起一股博物馆热潮,数字化成为助力博物馆创新与文化传播的关键力量。

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推进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也要求大力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发展。

IMG_256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沙飞船实体体验与多媒体虚拟体验(来源: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2、博物馆数字化路径

2.1藏品保护数字化

藏品保护数字化是博物馆数字化的基本路径,旨在通过引入数字化技术优化馆藏藏品保护修复等工作。这一路径的研究以数字技术为关注点,以数字技术在文物考古、藏品保护、藏品数据采集及数据库建设等相关工作中应用的流程、方法与案例为研究方向,技术应用针对性强,如秦始皇兵马俑的三维建模、首都博物馆文物修复中的激光扫描等。

2.2博物馆运营管理数字化

博物馆运营管理数字化是博物馆数字化的重要路径,旨在提高博物馆日常运营管理效率。

藏品数字化管理是此路径的基础,该路径以制定藏品元数据规范、藏品数字编目、藏品数字影像采集、智能导览系统建构、藏品的移动监控和防盗等内容为主,推动藏品数字化管理成为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数字时代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LAM)三馆开展协同发展的研究也为博物馆运营管理带来新的可能性。

此外,数字技术介入下智慧博物馆是新时代博物馆运营管理的重要抓手,它集藏品管理、场馆管理、服务管理、运营管理等为一体,以“数据”为核心要素,以数据生成、数据加工、数据运用和数据共享等为环节,通过一定的建设标准体系框架和评价方法落地并形成对博物馆的智慧管理。

img3

 国家自然博物馆虚拟展厅(来源:国家自然博物馆)

 

2.3展览展示数字化

展览展示数字化是博物馆数字化的主要路径,旨在更新博物馆展陈设施、叙事逻辑和媒介创新。

数字技术展现出的技术特征对展览展示的形态、体验、叙事等都产生了影响。数字媒介将展览形态划分为对线下展览进行数字复刻或数字孪生的孪生型、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增强展示的衍生型和基于特定主题完全依托虚拟空间的独立型三种。尤其是数字技术具有弥合展览内容割裂和时空限制、拓宽展品类别、提升视觉效果和交互体验的作用,新媒体影像技术以沉浸式体验影响着博物馆叙事空间、属性和维度,并通过叙事媒介、叙事空间、叙事故事、叙事受众让文化的认知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以启发文化之美、文化之精、文化之深、文化之大众的传承与创新

img4

 中国地质博物馆(来源:中国地质博物馆)

 

2.4博物馆数字文创

博物馆数字文创是博物馆数字化的新兴路径,旨在应对近年来博物馆市场化经营范围扩大,拓展其传播载体和破圈传播

目前,作为一种博物馆文化的新载体,对数字文创的概念和特征的讨论还没有定论。比如王伟和姚文婷(2022)将数字文创产品分为三类:传统文创产品数字化再设计,VR、AR与沉浸式体验项目,虚拟数字产品(博物馆APP和小程序、博物馆游戏、文博类节目与纪录片)。

张帆等(2023)提出元宇宙维度下数字文创产品的三个阶段:一是数字孪生阶段的数字文创,以将文化信息从载体上进行提取并数字化为目的,是对文化信息的数字迁移;二是数字原生阶段的数字文创是对现实文化元素提取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创作,并产生新的形态;三是虚实共生阶段的数字文创,当前此类型仅关注到为用户带来的虚拟与现实空间的叠加式体验,还未达到虚拟与现实世界的联通共生。

IMG_256

 浙江自然博物院文创(来源:浙江自然博物院)

 

3、博物馆数字化展览形式

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实践最早开始于20世纪末。1998年,河南博物院率先建立了互联网博物馆网站,观众可经浏览网页观赏博物馆的展品。随后,各大博物馆相继开通了互联网门户网站,经互联网技术推出了数字化藏品展示。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直播、移动客户端开发、VR技术不断呈现,博物馆的展示也逐渐以数字化为核心。

3.1三维全景

三维全景技术是日趋成熟的虚拟现实新媒体技术,是集文字注解、录音解说、图片展示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系统展示技术。多基于客户端、微信公众号而开发的面对公众的展示,能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是对博物馆静态藏品图像进行的虚拟现实技术。人们通过相机对藏品进行360°的照片拍摄,将获取的照片拼接成全景图像,再经专业的播放软件将之于互联网中显示出来,让观众使用鼠标选择控制需要环视的方向,进行左、右、上、下、远、近的全方位观赏。此虚拟现实技术能制作出藏品三维全景,实现博物馆藏品的真实模拟展示。且三维全景的扩展性较好,能嵌入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可添加热点链接,将具有真实感的藏品及展厅完美展示给观众。

img6

 上海自然博物馆网上展厅(来源:上海自然博物馆)

 

3.2三维扫描

三维扫描是通过专业三维扫描仪,制作藏品三维模型进行网上展示。其优点是使藏品更具生动性和直观性。观众可根据意愿任意地拖动或旋转藏品,使藏品清楚地展示,满足观众不同观赏角度。三维扫描模型藏品不仅便于普通观众对藏品进行观赏了解,还便于专业的研究人员进行研究。高精度的藏品扫描可保留其任何细节,相较于对实物的直接观察更加方便,还避免了对实物的损坏。但三维扫描藏品的数据量较大,可生成几兆到上百兆的字节,其过大的文件会减缓网页打开速度,且文件格式较特殊,网页展示需经专业格式转换及数据加工,或是需安装插件,对快速浏览有一定影响。对于图书或古籍藏品,一般是经电子文档形式进行在线传播,其形式较传统。可经专业软件将文档转换为图书形式、加入检索功能、扩展内容及形式,使藏品展示更显生动,更易于观众观赏阅读。

3.3移动虚拟

数码展示技术的引入及其与博物馆展览的有机结合,促成了博物馆展览形态的变革,将其发展为实体和虚拟两种展览类型。实体展览呈现于博物馆的实体展厅,以稀有藏品和实体样品等实质性藏品作为展览的核心,辅之以附属的展示物,遵循特定的主题和线索进行设计和布置。这种由直观展示物进行信息传递的方式恰好代表了博物馆最经典且普遍的展示形态。然而,伴随着数字展示技术的逐步成熟和普及,虚拟展览作为一种全新的、无需实体展品的展览形式应运而生。

它以网络为载体将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呈现在虚拟展厅或实体展厅的三维画面中组成数字展示平台观众只需通过电脑或其他移动终端便可访问、参观

此外,利用 AR 技术的线下虚拟博物馆,即在观众眼前的展览物品上叠加虚拟的世界,以新的方式为观众呈现展品的历史资料、时代背景等,将过去和未来融合在一起,碰撞出新的火花。

借助 VR 全景展示技术、AR 的智能讲解技术,以及物联网等当代科技的支持,创建了具有 VR 技术应用的线上全景展示平台——智慧博物馆。这种新模式超越了传统博物馆在展示时空上的限制,实现了参观体验的整体提升,使得虚拟展示成为实体博物馆的重要展览形式

img7

 重庆自然博物馆虚拟展厅(来源:重庆自然博物馆)

 

3.4数字化影院

在数字化影院,3D 播放技术让人在历史的时空中遨游,沉浸,再配以博物馆权威人士的旁白讲解,能够让观众在亦真亦幻的世界中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也能从中获得传统文化知识。一件藏品无论保存是否完好,在普通观众眼中只是一件物品,人们很难从一件藏品中感受到地球的奥秘、大自然的回馈和古人的信仰,文化与情感之间的相互交织、碰撞、融合。

4、博物馆数字化展览路径

博物馆藏品的传统展览是采用展品及展品柜的方式来进行藏品的展陈,其方式单一、感官冲击力较弱,易造成观赏疲劳感,无法实现藏品价值的有效传递。尤其是藏品背后蕴含的信息,是依赖观赏者的主观意愿及兴趣来传递的,传统的展览方式无法调动多数观赏者的求知欲,使大部分观众难以再次走进博物馆。

而数字化的展陈方式是基于参观需求和参观过程,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介入来实现的,能激发观众的参观热情,并关注到他们的体验及情感参与。博物馆希望围绕藏品的文化资源设计打造经典展览,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以吸引更多观众。

4.1借势展览,打造节日数字沉浸式体验

借势展览是把销售目的隐藏在传播活动中,把产品推广融入消费者易于接受的环境中,让其在此环境中了解、接受产品。借势展览可帮助品牌与社会热点事件建立关系,引发关注、讨论及流量,只要话题社会性强,能满足大众需求,即可产生较大关注及影响。

博物馆可借势传统节日,将人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持续性节庆日作为文化基础,把藏品的文化与节庆日关联,充分发挥独特的展览魅力,获取观众注意力,助力文化传播。

如故宫博物院2019年的“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该展围绕传统文化浓郁的春节为展览主题,将年味十足的藏品进行展出,把其蕴含的传统元素传递给观众;并运用虚拟影像还原手段和数字化投影技术把观众置身于故宫中,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

img8

 南京地质博物馆影像鉴宝(来源:南京地质博物馆)

 

4.2内容展览,场景互动增添感染力

内容展览是指创造、组织及分配有趣、有用内容的过程,其目标是与特定用户群进行有关内容的对话。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化藏品及文化资源,其展览有较大的内容优势,尤其是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下,应以更多趣味性的形式讲述藏品故事、传递文化,给观众带来高品质的内容,激发观众的关注、认可和喜爱。

如故宫博物院的“金榜题名”主题文创活动,既还原了古人对理想的重视场景,也满足年轻人的精神追求。该展览利用模拟原型的藏品文物,经搭建实景、还原剧情、数字互动,实现艺术、文化和科技的结合,以主人公求学、寻找自我的故事展现知识改变命运的精神内核。

4.3社群展览,新媒体带动参与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促进了自媒体、社群圈子概念的产生,社群圈子带动了粉丝的壮大,而粉丝群体间又实现了裂变式的互动传播,使展览的影响力持续增大。受众在社群中可自由分享、转发、留言、评论,这种彼此间的互动性方便了展览主体的推广。

博物馆也可尝试发展此展览模式,进行线上社交平台官方账号的运营,引入热门话题,以积累大量受众,使其参与和互动,促进热门或精品藏品的展览分享力度,扩大影响力。例如,可在博物馆APP中整合近期实体展览藏品图片,以图文介绍、全景漫游形式将线下展览转至线上,扩大受众面;同时设置留言模块,便于受众之间及受众与博物馆的交流互动。用户也可经账号登录分享喜爱的展品,进一步促进宣传。

自媒体下,人人都是话题的制造者及传播者。自媒体带入热门话题可获得较大的关注量,在此分享中,博物馆官方微博与受众间的互动可扩大话题的传播范围。受社群化形式的影响,受众转变了接受者的地位,成了信息传播者,使话题得以加速裂变,实现口碑式传播效果。而热门话题还可衍生众多子话题,对藏品展览的各种话题进行叠加,可将热度范围海量扩散。

img9

 南京地质博物馆虚拟展厅(来源:南京地质博物馆)

 

总之,数字化展览是博物馆展览的重要手段和趋势。博物馆需要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不断创新和改进,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提升文化传承和藏品保护的效果。未来博物馆数字化展览将进一步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的展览体验。

 

主要参考文献:

1、郑园平, 李丽. 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展览与保护创新—以樟树市博物馆为例. 文化月刊. 2024, 2: 65-67.

2、丁薇. 博物馆陈列展览数字化建设的思考. 文物天地. 2024, 3: 47-50.

3、敖天海. 论数字化时代的博物馆藏品展示及传播. 贵博论丛. 2023, 3: 265-274.

4、王伟, 姚文婷. 博物馆数字文创产品开发研究. 创意设计源. 2022, (6): 41-45.

5、王夏歌. 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播:博物馆数字化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中国博物馆. 2024, 1: 26-34.

6、章铖. 简论博物馆数字化与智慧化建设. 智慧中国. 2023, (12): 72-73.

7、彭德倩. 博物馆“数字化”路在何方. 解放日报. 2024, 10: 1-3.

8、张帆, 张家榜, 曹天一, 孙逢春. 数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综述. 包装工程. 2023, 44 (12): 1-15.

 

专注地学文旅事业 · 共创地学产业生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