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博物馆特展?

什么是博物馆特展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功能中收藏是基础和前提,研究是手段和过程,教育是目的和结果。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博物馆展览得以实现。博物馆展览有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两大类。

常设展览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博物馆实现社会功能的主要手段,临时展览是辅助手段。自然类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分类,其展览陈列的形式和内容长期受困于“千馆一面”、同质化等不利局面。如何策划出既有创新意义,又能兼顾科普性和趣味性的“特色”展览,吸引观众走进自然类博物馆,是当下博物馆亟需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IMG_256

 国家自然博物馆“远古热河——中生代重要化石发现特展”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官网

 

1、特展的定义及特征

1.1特展的定义

不同于常设展览,特展是一种由博物馆暂时性的组织与资源来特别筹划的短期展示(展期通常为三个月至一年,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多为“主题特展”。我们并不把博物馆中所有的短期展示归入特展的范畴,那些未经过特别筹划的陈列性展示和极短期(通常在一个月之内)的应景展示都应当排除。因此,只有那些经策展人专门筹划的短期展示才能被称为“特展”。

1.2特展的特征

特展的首要特征是“规矩可以暂时不予理会”,非常精准地概括了特展区别于常设展的最大特质,即特展的形式灵活多样,具有非常多的发展面向。

特展“可能是试验性的,可以不受主题的限制,安装起来迅速而不用花很多钱,同时也不必那么严肃或重要。短期展览为博物馆提供了一个超越其通常范围的机会,而且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

对策展人来说,特展的创意空间相较常设展要大许多,因为特展的展示设计几乎不受博物馆整体展示政策和叙事线的约束,在不违背博物馆定义的原则下,可以纳入任何创新的语汇;对观众来说,特展提供给他们观看新事物的机会和一种博物馆式的生活休闲方式;对馆方来说,特展则是扩展观众群并提高馆方知名度的绝好机会,因此,许多博物馆把不断推出特展作为经营的核心任务。

IMG_256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我们身边的恐龙”特展来源:新华网

 

2、特展与常设展的对比

在博物馆初创时期,特展并未受到馆方足够的重视,博物馆甚至没有开辟针对特展的展示空间。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常设展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多元需求。

一方面,由于博物馆馆藏资源和研究能力不断地丰富和提高,常设展无法涵盖那些更为广泛、新鲜、前沿的主题和展示内容;另一方面,常设展的展示手法、展场设计相对固定,随着博物馆展示理念及展示技术的不断更新,博物馆需要一个更为动态的关于展示新技术、新观念的实验平台。

此外,考虑到馆际之间的文化交流、博物馆自我行销等更为广泛的因素,特展的推广与实践实在是大势所趋。如今,常设展与特展的配合已经成为了博物馆普遍采用的展示策略。

 

常设展

特展

展期

通常为十年到二十年左右

通常为三个月到一年,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

空间

主展厅

特展厅,也有户外开放空间特展

性质

馆藏或馆指标展示

有特定主题的展示

展线

较长

较短

展示论述

稳定的、普遍的论述

新鲜、前沿、具有创意性

展示手法

相对稳重、保守

新奇有趣,具有吸引力

展示制作

以安全、稳固能长期使用为主

以易拆卸、组装、经济为主

 特展与常设展览的对比来源:冯歆宇,2012改

 

3、特展类型分析

3.1“超级特展”

目前“超级特展”没有明确的定义,冯歆宇(2012)认为“超级特展”的特点为“通常在中心城市的大型博物馆(或其他文化机构)巡回展出,大多为国际性的文化交流展,其运作方式与一般特展有较大区别,展期通常三至六个月,投入非常昂贵,大多为借展,组织形式多样,展览风格符合大众流行口味,能够吸引大量的观众,且通常另行收取门票,有利于提高馆方知名度、拓展观众群、扩大收入以及文化交流等。

许潇笑(2017)认为“超级特展”是“在西方博物馆经济运营结构中,能够带来自身观展收益,还能够引起联动收益以产生经济效益的展览模式。”

    总体来看,“超级特展”作为博物馆展览类型的其中一种,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展览的特征。

(1)展览通常选择知名度高顶级珍品和世界级大师的杰作作为展览主题。而这类展品不可能只集中在一个国家的博物馆内,因此通常需要外借;

(2)展览规模通常较大,成本很高,依靠财政补贴难以实现,通常需要引入企业等其他社会资金赞助;

(3)展览需要博物馆具有好的文物保护条件以及吸引社会资金的能力,因此比较容易在大型博物馆中出现;

(4)利用广告模式和其它市场营销的商业化手段进行宣传;

(5)跳脱以往学术性展览,主要是服务于大众娱乐;

(6)能够吸引更多且新的观众和创造高额经济;

(7)通常会产生“排长队”的轰动效果,但不是绝对。

IMG_256

 重庆自然博物馆“如何复活一只恐龙”特展来源:北碚报

 

3.2中小型特展

从展示规模上看,中小型特展是博物馆最为常态化的特展形式。中小型特展总体预算比起大型特展要低很多,馆方需要在非常有限的时空资源里表达展示意涵。

博物馆应该重视推出精致的中小型特展,而非一味地从外面将展览搬至博物馆内,忽略馆方自己的特色。尤其在西方的博物馆界,非常专注于制作精致的小型主题特展。这类展示往往需要对馆藏进行全新检释,因此前置筹备时间较长,需要建立在深入的研究基础上。

IMG_256

 重庆自然博物馆“熊猫时代”特展来源:弘博网

 

3.3陈列式特展

陈列式特展虽然有主题和叙事内容,但展示的侧重点在于观众对展品的美学性、哲学性欣赏,因此是以物件为导向的展示。陈列式特展的观众通常为了欣赏展品而来,因此这类特展必须要有吸引人的展品为基础。陈列式特展常见于以藏品为基础的大型博物馆,馆方通过自身馆藏、馆际交流借展、私人借展等模式推出重量级的展示来吸引观众到访。

该类特展的展示方法通常有两类,一类是分类法,另一类是分题法。前者将展品按照一定的类属分类,如依据年代、地理、分类学的标准。

分题法有明确的主题,并根据主题的需要来规划展品,一般有其它辅助性的展示来作配合,如说明性的文字、图解、影像资料、导览等等,因此这类特展的教育效果非常突出。

IMG_256

 大连自然博物馆古兽传奇——大连第四纪古生物化石特展来源:大连自然博物馆

 

3.4主题式特展

任何一个特展,无论是上述的陈列式特展或主题式特展,都是为了表达某个观点。但主题式特展更加注重观念的突显,具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和强烈的引导性。

主题展是有观点的,有主见的,好像一个结构的台词。因为是讲故事,所以其内容可能广征博引,包罗甚广,展示的面横向发展,是跨越各学门的。

主题特展的通常有两种呈现形式,叙事性特展、参与体验式特展。

叙事性特展是近年来主题特展呈现的最常见形式。这类特展有鲜明的主题与故事内容,采用叙事的策略进行展示的呈现。叙事性特展“强调故事线的建立,观众被引导依据一定的叙述参观。展示物如同一块块小拼图,逐渐在观众的脑海中拼凑出一个论述,或是策展者的意图”

参与体验式特展通常分为两种模式,一类为观众主动参与式特展,另一类为观众被动参与式特展。观众主动参与式特展把观众的参与行为设计在展示中,只有通过观众的参与才能完成展示。

IMG_256

 国家自然博物馆“微生·大观——我们与微生物的恩怨情仇特展”来源:国家自然博物馆

 

3.5巡回特展

除了自行筹划特展,博物馆还会考虑向其他机构租借或输出展示。巡回特展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机会,让展览能在不的地点、被更多的观众看到。不少大型博物馆都提供巡回特展服务,如美国史密森尼学会自年起推出了巡回特展服务,提供关于艺术、历史文化、科学、自然、历史档案等不同主题的特展。

巡回特展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灵活轻便的简单展示,也有斥巨资打造的“超级特展”。巡回特展可以是仅仅举办几次的展示,也可以是具有系统性的巡回展示。巡回展的设计需要有特殊的考量,如展览布局的弹性,以此来适应不同类型的展场;如何在不同地点包装、卸货、运输与装置等问题。

IMG_256

 河北博物院、浙江自然博物院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福禄寿喜·美好生活:中国吉祥文化特展来源:河北博物院

 

3.6户外特展

特展的举办地点并不一定要局限在博物馆内,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在户外公共场所举办特展。尤其是小型特展,由于其组织方便、拆卸灵活、机动性强,非常适合在馆外推广机场、学校、街道、车站、商场都是可以考虑的场所。

就像博物馆制作的电视节目一样,安放在博物馆外的展示正在帮助博物馆走到民众中间,从而成为社区居民生活中的更加重要的一部分。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各类博物馆举办特展项目的数量与规模与日俱增,投资规模也呈数量级增长。怎样才能举办一个成功的特展,如何在特色上能吸引公众,是博物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特展把化石标本中所包含的信息传递给观众,这就要求特展前期策划时要深挖标本内涵,在此基础上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注重展陈形式的多样化。不能简单地只是做出一个展览,而不能充分考虑观众的观展感受,把观众放在展览的核心位置。

如何能够将标本生动地展现在公众眼前,让观众通过展览了解化石标本、学习自然历史,再通过了解与学习去喜爱它,保护它,是每一个博物馆人都应该考虑的问题。下一期我们一起探讨自然博物馆特展的多样性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董政. 自然类博物馆特展创新策划实践——以重庆自然博物馆熊猫时代特展为例. 中国博物馆. 2022, (4): 21-25.

2、段晓明, 喻燕姣, 陈锐. 多人多屏数字互动的博物馆特展创新探索——湖南博物院的实践. 中国博物馆. 2022, (4): 26-30.

3、冯歆宇. 博物馆特展研究. 浙江大学. 2012.

4、陆奕文. 西方博物馆“超级大展”现象初步研究. 吉林大学. 2022.

5、许潇笑. 从“文化消费”到“文化民主化”——关于经济环境变化中博物馆发展的思考//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编. 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 2017 年“经济环境变化与博物馆应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书店. 2018: 223-230.

6、赵黎. 试谈博物馆临时展览设计. 四川戏剧. 2018, 76-78.

7、朱彩婷. 与展对话:博物馆特展的有效延伸—以江苏省江海博物馆社教活动为例. 文化月刊. 2023, 10: 99-101.

专注地学文旅事业 · 共创地学产业生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