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地开展户外课堂教育的探索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自然教育设施是实现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功能的载体。根据对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设施的调查分析,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设施存在着功能设计泛化、单一等问题,尤其是在户外课堂教育方面稍显薄弱。本文通过在自然保护地开展户外课堂教育模式来进一步深化自然保护地建设。
(图片来源:网络)
1、自然保护地
我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将自然保护地定义为: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和海域。主要有五大基本功能:保护功能、自然教育功能、旅游功能、社区发展功能。我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按照保护性、系统性、差异性和衔接性的原则,以管理目标为主按照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依次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大类。
2、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Nature Education),是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事物、现象及过程的认知,目的是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尊重自然,从而形成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形态。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学习和可持续主席阿尔杨·瓦尔斯提出自然教育是面向全体民众,青少年为重点培养,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当代的自然教育呈现出全民化的趋势。
(图片来源:网络)
3、自然教育设施
自然教育场地设施是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户外课堂是为访客提供场地和接近大自然的户外设施,主要包括室外野营地、木桥、户外草坪、户外剧场等,是一种有助于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户外课堂打破了课堂学习的单一性,多元的形式满足不同类型的需求。
(图片来源:网络)
4、户外课堂教育
国际上,自然保护地把环境教育与安全教育统称为户外教育。户外课堂教育是打造自然保护地户外教育的另一模式。通过徒步、登山、露营、素质拓展等户外运动,让学习者在自然环境中学习无痕山林的理念,产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同感,从而形成更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更主动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户外课堂教育还能帮助学习者掌握安全知识、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和伤病救治能力、培养合作精神等。
同时,户外课堂教育能让人从亲近自然、体验自然、感知自然到热爱自然,同时有利于参与者掌握户外安全知识与技能,从而实现了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参与者的安全保障。
(图片来源:网络)
5、开展户外课堂教育的分析
5.1经济因素
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户外游憩活动,容易发生资源粗放开发与盲目利用的问题,从而造成自然保护地土壤、植被、水等自然资源受到污染,同时导致生态系统功能弱化。然而,户外课堂教育活动为自然保护地实现了“造血”功能。户外课堂积累的经济资本既有利于提高户外教育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深化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品牌建设,同时也为自然保护地医疗救护、环保、交通、科研等公共服务提供了资金保障,为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
▲ 河北怀来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马拉松(图片来源:网络)
5.2环境因素
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环境、水文环境、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环境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户外课堂教育的体验感。因此,自然保护地环境的完整性、丰富性、特殊性为户外课堂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因而,坚持生态化也是自然保护地开展户外课堂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
(图片来源:网络)
5.3资源因素
依托自然保护地的山地资源、水资源、冰雪资源等,分别可开发户外山地教育、户外水上教育、户外冰雪教育。让访客有机会在不同地方应用理论知识,自我挖掘潜力,彼此相互学习,探索新的活动。
6、开展户外课堂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6.1加强自然保护地户外课堂教育
目前,我国的户外课堂教育整体尚处于初期阶段,仍存在偏离教育主线向旅游发展、教师缺乏能力与资质、行业自律性低下等问题。因此要大力加强自然保护地户外课堂教育。
一是研发户外课堂教育课程内容。以培养生态意识、传授户外安全知识与技能、提高个人综合能力为目标,针对性地建立起与参与者心智发育、户外技能相匹配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课程体系。
(图片来源:网络)
二是创新多元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自然保护地的自然景观和户外课堂项目,以知识讲授、户外运动体验、安全救援模拟演练、案例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参与者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身体运动和听觉、触觉、视觉等感觉,进一步认识到环保与安全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环境与注重安全的意识行为。
三是建立专业的人才队伍。通过开展业务培训、海外交流等学习活动,提升户外课堂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鼓励自然保护地与高等院校建立科研、实践和培训基地,培养专业的户外课堂教育人才,从而以专业的人才队伍保障户外活动人口素质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图片来源:网络)
6.2创新户外课堂品牌与服务
我国自然保护地供给的户外项目则较为单一。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自然保护地开展户外活动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1818个自然保护地中,开展最多的户外项目是徒步(49.34%),其他依次为登山(46.04%)、露营(28.38%)、自行车运动(23.27%)、素质拓展(18.04%)等。其次许多户外活动在路线选择和难度选择上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参与者多样化的体验需求。
为此,我国在自然保护地开展户外课堂教育时,需要创新户外课堂教育品牌与服务。
首先,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设计多样化的户外课堂教育场地与设施,打造丰富的户外课堂教育产品体系。如开展马拉松、越野跑、铁人三项等户外活动赛事与节庆活动,提供装备器材销售与租赁、向导等各类服务,从而满足参与者多元化、高端化的消费需求。
其次,建立在自然保护地开展户外课堂的特许经营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尤其是自然保护地当地居民参与自然保护地户外课堂项目的经营,在指定区域或线路内提供优质的户外课堂产品与服务,打造多元化户外课堂品牌,顺应户外课堂个性化、专业化的趋势。
最后,以大数据、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为依托,对接供需两端,打造全方位、多元化的沉浸式体验感,科学指导户外课堂活动的安全开展,进而提升参与者的满意度,加强户外课堂的安全管理。
(图片来源:网络)
6.3加强环境效应评估
首先,组建自然资源、户外活动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团队,从碳足迹、景观资源完整性、生物资源安全性、生态服务功能可持续性等方面入手,科学分析不同类型户外课堂对自然保护地水、空气、土壤、岩体、动植物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内容与程度,继而制定户外课堂环境重点监测清单,提前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后果的对策。
其次,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建立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监测户外课堂等设施建设、项目体验及赛事开展对环境的实际影响,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最后,规范户外课堂教育项目的开发,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合理开发自然保护地优质资源,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一步,自然与文化资源优势可直接转化为户外课堂教育项目发展的优势。可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打造可持续开发资源的范式。明确自然保护地开展户外课堂的场地设施、安全管理、配套服务等方面的标准,保证自然保护地科学、合理地开展户外课堂教育。
总之,自然保护地是开展户外课堂教育的重要空间载体,自然保护地开展户外课堂教育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创新举措。
1、李群绩, 王灵恩. 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资源利用的冲突和协调路径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2): 2105-2117.
2、马莉, 李洋. 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地建设思路探讨.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2, (5): 4.
3、王思宇. 基于访客类型的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设施典型设计研究. 广州大学. 2022.
4、韦强, 陈少丽. 论自然保护地整合类型. 林业调查规划. 2023, 48(1): 46-50.
5、谢冶凤, 吴必虎, 张玉钧, 王梦婷. 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产品类型及其特征.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1, 40(3): 69-74.
6、熊斌梅, 邓瑞, 彭乾乾, 朱来英. 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开发的生态影响及保护对策. 水利水电快报. 2023, 44(2): 6.
7、周丽君, 王琰. 自然保护地开展户外运动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人地关系协调视角. 体育学刊. 2023, 30(2): 49-56.
8、自然保护地管理司:推动自然保护地事业再上新台阶. 中国林业产业. 2022, 61.
-
自然博物馆如何接住“博物馆热”的热度
넶0 2024-06-11 -
当代博物馆展陈中的交互设计创新策略
넶16 2024-04-26 -
新时代博物馆短视频传播策略探讨
넶14 2024-04-26 -
简论博物馆数字化展览路径
넶5 202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