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然博物馆的自然教育功能

推进生态文明进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人民的使命。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民族生态素质,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工作。自然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拥有大量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是进行自然教育的天然场所,承担着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全面提升全民环境科学素质的科学使命和社会价值。

IMG_256

 科普实验室来源:网络

 

1、生态建设,教育先行

文明是指人类进步的状态,是积极的、进步的文化现象。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文明进化的过程。学者们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角度,把人类文明的发展划分为几种形态:原始文明形态——采集、狩猎文明;次生文明形态——农业文明;继生文明形态——工业文明以及当今提出的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

它是人们对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进行深刻反思之后建立的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自然保护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而想要从根本上建设生态文明,则必须通过人类自身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自觉的自然保护行动。所以构建全民参与自然保护的社会行动体系,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只有群众先了解、认识了自然保护的意义,才会自觉地参与到自然保护的事业中来。因此,要有实效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就要加强自然教育。自然教育是提高公众自然保护意识的一个有力手段和有效措施。只有通过自然教育,才能更有效地增强公众对自然和发展问题的敏感性并参与解决这些问题。自然教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解决自然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自然教育先行,自然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在实处。

IMG_256

 北京自然博物馆科普讲座来源:网络

 

2、自然博物馆的自然教育功能

    自然博物馆征集、保护、研究、传播的对象是天文、地理、植物、动物、古生物和人类学方面的具有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标本,这种内涵和本质决定了其天职主要是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以自然科学和人与自然发展作用史为基础的教育要求非常吻合;同时,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博物馆具有教育方向开放化、教育对象大众化、教育手段多样化、与学校教育互补化、与社会生活相融化等特点。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上自然博物馆的自然教育功能都具有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天然优势。

除此之外,自然博物馆通过挖掘自然遗产中的相关科学知识,引导观众享受自然、保育自然、承担各自的责任,影响人们的行为,从而改变世界;有的通过具体的专题实践活动围绕主题进行阐述等,来使观众学习到有关生态学方面的知识,认识自然界发生发展的一些客观规律,提高公众的生态与环境道德意识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

src=http___gdsenhui.cn_uploads_image_20200306_1583477364.png&refer=http___gdsenhui

 森晖自然博物馆之恐龙科普讲座来源:网络

 

3、自然博物馆如何发挥自然教育功能

自然博物馆的自然教育功能是天然的,深入挖掘自然博物馆的特色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地发挥自然博物馆的自然教育功能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3.1展品的陈列展示是基础

要树立“生态化”的陈列设计理念,提升展品的自然科学知识含量,重视营造生态环境。以展品为中心,模拟其生态原貌进行陈列布展,使观众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了解该展品产生背景及当时当地的自然状况,不仅轻松愉悦的获取了知识,还产生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进一步探寻自然奥妙的好奇心。

同时,自然博物馆还应将当前最具现实意义的题材———自然与生态保护作为陈列展示的重点,开辟一条主线,即人类社会发展史,着重介绍人类文明与地球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史,从历史的角度指向现实,揭示当前人类生产使环境和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的全球性问题,运用多种手段突出该问题触目惊心的严峻现实,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深深植根于参观者心中,增强其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作为一种物化的教育手段,自然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应尽量采用新型的、现代的展示技术和陈列方式,在实现主题的综合和整合的同时,要立体的、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将展品以最完美的方式展现在参观者面前。

IMG_256

 北碚区自然博物馆来源:网络

 

3.2自然解说是有效方法

自然解说是解说和自然教育结合的产物,是一种非正式的科普形式,也是一种融教育、管理和信息传递于一体的交流服务过程。自然解说通过与公众的感情交流,能够让公众更易于接受自然教育,帮助公众树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提高公众的自然意识。

从解说角度上看,除讲解与展品有关的自然和自然史知识外,还应将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恰当的融入其中。比如,对古生物的化石展品,可从宏观的角度,讲述生物的多样性和相互依存性;对岩石矿物和宝玉石展品,可介绍人类对它们的认识、开发和利用,进而引入过度开采和资源枯竭的现实,呼唤参观者的环保节约意识等。

从解说方式上看,除了常规的讲解员解说外,自然博物馆还应具备数字化信息解说方式(网站、LED 信息发布系统、视频、音频、VR/AR、APP/小程序等多媒体设备)、出版物解说方式(解说手册、科普读物、宣传折页、科研成果、科学导游图、公园画册、音像制品、文学著作、资源介绍等各类纸质或电子出版物)等。

除此之外,讲解员也都要接受自然学科专业培训,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以便于适时地回答公众参观时提出的相关问题,有效地发挥了自然博物馆的自然教育功能。

IMG_256

 武汉自然博物馆来源:网络

 

3.3科普活动是必要手段

自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一般是多年固定不变的,无法适时地反映社会环境热点问题,而且由于展厅的不可移动性,受众群体也相对具有局限性。科普活动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些缺憾,成为自然博物馆发挥自然教育功能的必要手段。

(1)专题展览和巡展

结合各种纪念日以及国内外的环境热点问题,适时地推出各种临时专题展览,能够弥补基本陈列展览的不足,增强自然博物馆自然教育功能的时效性。如将与生态保护相关的主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现状、人与自然的博弈、环境危机及拯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作为专题,或结合关于生态保护的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开辟专题展览。

(2)自然科普讲座

随着人们知识素养的提高以及对终身教育的日益重视,自然博物馆可利用自身的优势,将生态文明的专题讲座送入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各种社会组织,启发和引导不同的受众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各自的人生观、世界观、工作和生活中,有助于生态文明教育直接作用于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src=http___shmeyi.com_uploads_20180315_5aaa667996265.jpeg&refer=http___shmeyi

 上海自然博物馆来源:网络

 

(3)参与性活动

这是调动受教育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非常有效的方式。参与性活动有很多种类,如专题讨论、撰写文章、组织辩论、模拟法庭、摄影、画图和知识竞赛,趣味活动等,使人们的生态文明观的各个方面在交流碰撞中得到提升,向彼此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文明理念。

还可以组织受教育者到自然景区、环境污染地等实地体验观察;还可在馆内设置体验区,使参观者可亲自参与如化石挖掘、剥离、复原、装架和认知等模拟或实景工作,或制作和研究动植物标本等各类科学实验;或设置 3D、4D 影院,将各类人与自然的影片以立体甚至有感效果放映,使受教育者在切身体验中受到深刻的生态文明教育。

IMG_256

 加拿大自然博物馆来源:网络

 

3.4移动互联网是重要阵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社会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凭借方便、快捷、互动、无限的优势,已成为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在舆论引导和教育宣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然博物馆要发挥自然教育功能,就绝不能忽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

如通过微信、微博、网站、手机APP程序、在线视频等,提高与观众的互动性,推送博物馆信息,如虚拟现实、全息投影、3D打印、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提高展览水平,拓展自然博物馆的自然教育功能。

0776497f4aa6f2df399d6503f9a5149d1616226695

 加拿大自然博物馆来源:网络

 

总之,自然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自然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应竭力发挥自身的优势,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己任,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公众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进而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       郭旗,王全来. 生态时代自然博物馆的作用.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2): 14352-14353.

2、       胡芳, 李益民, 罗德燕. 浅论自然博物馆如何发挥生态文明教育职能.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9, (01): 45-46.

3、       李庆奎, 郭旗. 自然博物馆在生态时代应起的作用// 2008年(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

4、       李迎化. 生态文明与自然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 2001, 04: 15-19.

5、       唐先华. 自然博物馆的生态文明教育. 中国校外教育, 2014, 31(No.500): 21-21.

6、       张宁. 自然博物馆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效果比较及思考. 科技风, 2020, No.411(07): 234-234.

7、       左斌, 苏蓉欣. 自然博物馆如何发挥环境教育职能.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16, S1(v.1;No.6): 48-52.

专注地学文旅事业 · 共创地学产业生态

推荐阅读